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四川正吉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袁经理 

  话:028-87521176    

  机:138 8177 7098
QQ:418750846

地址:成都金牛高科技产业园兴盛西路2

4215

网址:http://www.zhengjikj.com

学术园地

内热针疗法概述

发布时间: 2016-01-23 13:05   6820 次浏览

 湖北中医药大学    吴绪平教授

 

针灸发源于我国,在中华民族祖先创立的中医药学体系(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学)中,针灸学是其中***具特色的学科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各有形,先立针经”,这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的***经典阐述之一。在我国使用金针、银针治疗伤病由来已久,相传是从古代“九针”发展而来的。早在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从多方面记载了针灸治疗各种痛症和脏腑疾病的阐述。《内经》认为,疼痛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因此《灵枢》指出“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针灸甲乙经》首载了郗穴,并提出郗穴可治疗一切急性疼痛。金元时期,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中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如后溪通督脉,治疗脊柱强痛;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二穴合用治疗心、胸、胃痛等症。明代杨继洲系统总结了历代针刺治疗疼痛的处方,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如腹痛取内关、足三里、中脘、行间;绕脐痛取神阙、水分、气海;心痛取内关、曲泽、间使等。至此针刺镇痛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已基本完善,后世在此基础上,使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中国针灸医学在针灸镇痛方面创立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仍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始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针灸聚英》记载 “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此法源于古代,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兼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需艾灸之寒凝经脉和气血痹阻的各种寒证、虚证、痛证。迄今针刺镇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流传至世界各地,但对银质针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痛方面有着独特的远期疗效,仍然鲜为人知。

银质针疗法是我国软组织外科学的创始人宣蜇人在开创人体软组织松解治疗严重腰腿痛病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软组织损伤性压痛点分部规律的认识。宣老严格按照人体软组织解剖学,对陆云响医师家传银质针密集型针刺疗法进行了改进,在传统“循经取穴”、“以痛为腧”及“功能运动中的痛点”相结合的陆氏银质针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他的软组织外科松解入路,形成了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成为了软组织疼痛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经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慢性顽固性疼痛,银质针针刺后通过针体热的传导性将热量导入组织深部,产生持久的肌肉松弛效应,解除肌肉痉挛而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该疗法对压痛点进行密集型针刺,既有迅速的治痛作用,又有远期的镇痛疗效,已被推广到各大医院及众多的医疗机构,成为广大临床疼痛医务工作者攻克疑难痛病的又一利器。王福根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疼痛工作中,对银质针疗法的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银质针治疗可以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解除肌肉痉挛,改善损伤肌肉局部微循环,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细胞再生,从而治疗软组织疼痛。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传统银质针疗法采用的艾戎叶与针加热疗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烟雾对治疗环境的影响、艾灸从针尾脱落而烫伤皮肤、治疗后易出现瘢痕引起医疗纠纷等问题给临床医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时急需出现一种恒温加热的方法与技术。在上述存在的问题上,众多一线临床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运用现代***新工艺及计算机技术,反复多次临床实验,不断改进银质针的设计,研制出了内热式针灸治疗仪。新一代的内热式针灸治疗仪温度控制,使针尖到针体(38℃--60℃)范围内恒温加热,具有恒温控制、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内热针针具将艾球燃烧针具及外导式加热替代为针尖到针体加热、恒温可控,是中医治疗疼痛的发展与创新。内热式针灸治疗仪上市后得到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好评,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临床慢性疼痛的治疗。

现代内热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中医针灸疗法治疗疼痛的发展与创新。回顾内热针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从 以痛为腧到宣蛰人的压痛点

传统针灸腧穴理论源于医疗实践,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反应疼痛和治疗疼痛的特殊部位。当按压某个部位时,患者感到特别疼痛,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人们认识到在这种压痛点进行治疗,病症可以获得缓解,《灵枢·经筋》称之为“以痛为输”。阿是穴是临床疼痛治疗的重要穴位, 首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穴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言阿是,灸刺皆验” 。《皇汉医学丛书·经穴纂要》对其进一步作了解释:“师古唐人,盖当时有此声阿是,乃按而痛甚之处为是之意也。”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到:“背痛……予尝于膏肓穴之侧,去脊四寸半微痛,按之则痛甚,漫以小艾炷灸三壮即不痛,它日复连肩上疼,即灸有疼处愈,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犹信云” 。元、明时期则有“不定穴”、“天应穴”之称,《玉龙歌》记载:“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压痛点属客观压痛、体征,分布无规律性,多位于肌腹,多为继发性痛点。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定部位,不论是头颈肩部、腰骶臀髋部还是四肢,都有高度敏感性的压痛点存在。上下滑动按压痛点时,即可引出局限性的剧烈疼痛,与局部的主诉痛相吻合。宣蛰人压痛点是从软组织松解手术中发掘出来,经过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法和密集型银质针针灸疗法的验证,以软组织外科学为理论指导,规律性分布于骨骼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区域,与阿是穴存在根本性差异。压痛点主要位于肌肉、筋膜等起点或止点的骨骼附着处,而非神经肌肉的的运动点,这也与西医学的“扳机点”、“激痛点”相区别。宣蛰人将压痛点分为原发性压痛点与继发性压痛点,原发性压痛点可波及病变区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疼痛反应区,逐渐演变为继发性压痛点。在疾病早期应针对特定性的原发性压痛点进行治疗,晚期病例***需针对疾病的原发与继发两者一并治疗,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从燔针到密集型银质针

燔针是中国古代的温针,《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主要用于治疗经筋病。《素问·调经论》中记载:“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明代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提出:“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又:“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温针,指针刺后以艾绒裹于针尾,点燃加温。温针之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今本《伤寒论》有五处提到温针,但并没有讲到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后世注家的解释各不相同。《医学入门·附杂病穴法》中提到“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长银针为浙东陆氏伤科******治疗方法之一,陆云响为第七代传人。陆云响继承了陆氏伤科独特的治伤经验,并结合临床需要,对针具和针法作改进和创新,将陆氏伤科银质针应用于脊柱,在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丰富了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手段。陆氏伤科目前已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陆氏伤科第八代传人陆念祖******。

密集型银质针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三大治疗方法之一。以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为指导,从软组织松解手术中发掘出来,借鉴陆氏长银针温针灸工具,在有规律性的压痛点区域作密集型针刺和温针灸,起到“以针代刀”的作用。为适应在疼痛科、骨伤科、针灸科等中西医临床科室应用和规范收费标准,有专家提出了“经皮骨骼肌松解术”的名称,将密集型银质针纳入中医微创疗法范围。目前,江苏等省市已批准并开展这一疗法。使用的工具包括传统银质针和内热式(电加热)银质针类温针仪器两类。

三、创新的内热针技术

传统银质针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艾绒加热难以控制调整加热的温度,升降变化快,加热不稳定;银质针艾灸过程可能烫伤皮肤;艾球可能掉落灼伤皮肤和烧坏衣物;银质针艾灸的烟雾污染空气,灰烬影响室内卫生。为改变银质针温针灸冒黑烟污染环境的不良影响,便于在各级医院开展银质针温针灸。近年来,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研制成功了多种电加热的温针类仪器,如早期的银质针导热巡检仪等。尤其是近年来山东济宁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近年研制成功的内热式针灸治疗仪,具有升温迅速、恒温可控、操作简易、监护方便、数据可存等优点。经过一般的常规治疗难以奏效的顽固性痛症,采用内热针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远期******显效率达94%以上。

四、内热针疗法的推广与应用

内热式针灸治疗仪从根本上解决了点燃艾球的烟雾污染和皮肤易烫伤问题,使内热针的应用更加科学、安全、环保。经过几代更新,内热针仪器已经可以达到银质针、温针灸的临床疗效,成为治疗软组织疼痛的又一创新利器。2014年11月,内热针技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目前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运用。由于内热针在对局灶性或区域性慢性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痛、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病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这门技术,参与到慢性疼痛的治疗中来。随着内热针技术应用于临床适应证范围越来越广,同时需要规范对内热针的治疗。我们相信,在全体临床一线医师、疼痛治疗师的努力下,内热针疗法一定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为攻克各种慢性疼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宣蛰人著.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311.

 
在线咨询
 
QQ  在线咨询